讀周敦頤《愛蓮說》、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,久慕芙蓉風骨,甚愛蓮花高潔。偶觀玉神公司劉曉波大師獨山玉新作《出塵不染》,殊感驚訝,如遠塵囂而絕紅塵,步曲徑而入青碧,觀之既久,似與神交。作品以獨山玉炭黑色料子巧雕擎蓋如傘的荷葉,以白色玉料巧做一盛開的白蓮花,隨形巧雕,氣韻優美,對比鮮明,恰到好處,沉靜雅致,純凈怡人。配之以嶙峋怪石與歡快小鳥,動靜有致,透水綠的水草浮萍巧作點綴,生動活潑,富有田園氣息。令人若聞天籟般蛙鳴,若沐四溢的荷香清風。
獨山玉《出塵不染》
獨山玉《出塵不染》局部
本品之美,美在其自然。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飾”。以黑白二色狀新荷初發,無濃妝艷抹之浮華,亦無錯彩鏤金之斧痕,率性天真,鋪陳本色,抒發生命之情調,謳歌自然之可愛。每于萬紫千紅過后,絢爛之極而歸于其平淡。
本品之美,美在其高潔。“看取蓮花凈,方知不染心”。其潔也,非避世之潔,亦非出世之凈。于紅塵中落腳,于污泥中扎根,拔清莖于碧波,化腐朽為神奇。花開挺立,仰天微笑,此潔中之極品也。
本品之美,美在其恬靜。亭亭凈植,閑花照水,乃荷獨特神韻;不枝不蔓,中通外直,乃荷簡約之形。靜,然后能觀;空,故而能容。“飛動遲速,意淺之物易見,而閑和嚴靜,趣遠之心難形。”此靜之難摹也。此色此調,縱被秋風所誤,“留得殘荷聽雨聲”,點滴天籟中,亦幻滅于寂靜之回聲。
獨山玉《出塵不染》側面
獨山玉《出塵不染》側面
知白守黑,巧琢萬象,“情為主,景為賓,物為我用”,運用“黑與白”這兩種色彩是中國水墨畫最本質的最具特色的語言之一,它是一個民族的審美取向,它體現著民族文化的深刻含義,黑與白的效果,在氣質上正與荷花的內涵相契合,正應了老子的“大道至簡”的至理名言。眾所周知,在獨山玉中,人們對綠、紅、紫、藍等傳統好色一向趨之若鶩,而黑色往往不被重視,有時僅被用作山、石等的陪襯,放在次要位置。前輩藝人有“挖臟去綹,留白去黑”的用料理論,獨山玉的黑色一直被作為“臟”,很少獲人青睞。然而隨著獨山玉資源的日趨衰減,如何拓寬藝術視野,領異標新,創作出與時俱進的藝術經典來,就成了設計師們首當其沖的難題。這方面,劉曉強帶領的玉神創作團隊作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十多年的創作實踐,他們在尊重原材料的基礎上,提出了“順色立意,依形造勢”的雕刻理念。他們認為:獨山玉的白大家有目共睹,乳白、水白、干白、瓷白等,而獨山玉的黑也很豐富,有墨黑、碳黑、灰黑、花黑等。黑與白常相伴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 就像太極圖中的陰與陽,既是矛盾的對立,又是和諧的統一。他們互為對比產生強烈的反差,引人注目使人震憾。因而,玉神公司創造性地提出了黑白獨山玉雕刻理論,這代表著當下玉雕的發展方向,玉雕藝術的主流和審美觀念。
獨山玉《出塵不染》側面
玉神公司以劉曉波大師為首的花鳥設計團隊,隨心由性,任意揮灑,崇尚自然,直逼物象。他講究實與虛的和生,講究氣與韻的圓融,講究情與景的共享,以物比德,抒寫自己的胸臆。此黑白料作品《出塵不染》,正是把圓雕和鏤空雕刻結合,通過黑與白的鮮明對比,疏與密的離合聚散,動與靜的和諧呼應,意與象的融會貫通,營造出自然和諧的美好意韻,將物象精神和形態美有機融合,意和境、氣和韻的交融,以畫面的生趣、天趣來呈現出一個“純”自然的景象。
此外,劉曉波大師還善于把自然的景象注入自己的意象,把“物趣”與“情趣”統一起來,將稍縱即逝的花姿鳥態,引人興味的動感給人以無盡的遐想,拓展了“物象"”的聯想空間。一物一境,機趣天然、情濃意摯,應物象形,神游物外。“色清塵不染,光白月相和”,其神韻,秀乎其中而形乎于外,清氣充盈,生機流布,不絕如縷。我不禁想到一句歌詞:“走過了四季荷花依然香,等你宛在水中央”……這一池碧蓮,或清香噴發,或暗香浮動,輪回流轉于天地之間,氤氳浸透于世道人心。
作品檔案
作品名稱:《出塵不染》
規格:長36cm寬20cm高60cm
重量:19.65kg
作者:劉曉波
所獲獎項:2019年中國玉石雕刻作品“玉華獎”金獎
出品:鎮平縣玉神工藝品有限公司
收藏指數: ★★★★★